作者导航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4)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社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热点 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省社科院专家建议,黑龙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应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五个方面发力


    《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2018)》指出,面对全省经济由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正处在攻关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工作需要继续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以不断强化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发展持续。
   
1.坚持调结构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一是做长农业产业链。依托全省农业在生态、区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围绕特色资源、骨干企业、优势产品立体纵向延伸产业链,补齐上游技术链和下游营销价值链的短板,强化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开发运用不足的弱项。二是做强制造业产业链。依托本省制造业深厚基础和潜力优势,积极对接和创新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精致化、国际化”的转型升级基本路径,针对不同行业补齐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和营销价值链的短板,选择优势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努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三是做优服务业产业链。打破资源分割占有、市场划地保护等体制机制固有利益格局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肢解和束缚,积极培育发展具有本省优势的旅游、康养、体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营造服务业在传统与现代间、三次产业间、域内与域外间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2.坚持稳增长着力强化发展基础
   
一是推动工业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化升级。破除所有制和行政区划限制,深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支柱产业的核心骨干企业,围绕骨干企业并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培育打造区域差异化的特色鲜明主导产业。二是提升省级综合性职能管理部门协同制定执行政策的能力水平。基于国家围绕重点专项经济工作制定政策已经转变为集成打包的形式,需要进一步整合提升省级发改、工信、科技、商务、财政、金融等部门的职能,建立形成对上政策高效对接与对下高效协同执行的工作机制,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强与驻省央企及其总部在制定战略规划层面的高效对接。基于本省支柱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多为中央企业,需要地方政府主动与驻省企业统筹谋划安排企业改革、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市场开发、配套服务等,营造企业与地方良性融通发展格局。四是围绕工业强省建设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乃至于调结构的核心关键功能。持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强化投资对潜力大的传统优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围绕做强工业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挥投资对补短板、强弱项的支撑保障。
   
3.坚持促改革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积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往竞争性转变的形势,着力推动地方政府由制定实施保护性支持型产业政策向竞争性功能型产业政策升级,加快从政府作为单一政策制定主体向地方政府、企业集团总部、核心企业等相关利益方多元协同参与转变,围绕搭平台、强基础、创环境、优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权力下放要与职能转变衔接配套,人治化管理要向规制化管理转换,服务要由过于注重单一过程向统筹兼顾行政过程与绩效结果转型,实现“放管服”改革的放大效应。二是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接参与国家在东北启动深化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综合改革,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形式构建地方与央企融合发展的产权基础。地方国有企业要从建立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企业社会化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向地方转交,强化企业专注发展核心主业的能力。三是积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制定以企业家为主的人才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入手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生成壮大的良好生态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型民营企业加快生成发展的营商环境,提高培养民营企业经理阶层的精准服务能力。四是积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推进具备提供市场竞争性产品服务的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变,激发沉淀在事业单位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活力,化解政府对事业单位人员过重的财政供养负担,提高财政公共服务的自主性能力。
   
4.坚持惠民生着力共享发展成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创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支持县级产业园区引进培育壮大对农民收入提高带动力强的项目,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以政府降低相应要素成本为条件换取企业提高农产品原料购进价格,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激活农民财产存量,有效提高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二是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条件的引入工商资本向乡村投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大户、普通农民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制定税收、信贷、社保及用水用电等扶持政策,支持鼓励在城乡结合部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微企业,提高农民的就业及收入水平。四是构建完善产业扶贫机制。科学务实指导农民确定和调整生产结构,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农民致富的跨越。
   
5.坚持防风险着力保障发展持续
   
一是注重防控去产能可能引发的就业风险。针对化解小煤矿过剩产能制定完善就业优先的政策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营经济,统筹兼顾稳增长、提效率、保就业,确保就业与收入同步稳定提高。针对风险相对集中的资源型城市(地区)制定完善风险防控机制,避免资源型企业经营风险可能引发的民间借贷金融和社会风险,防止生产要素向异地快速大量流出。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落实财政归口管理责任,妥善处理现有存量债务,严格把关控制政府新增债务规模,切实加强财政防控债务风险管理。注重把握控制贫困县财政扶贫支出对县级财政的过度透支,提高政府债务自我调控能力。三是加强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经营风险的防控。针对科技成长型企业因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经营中断的风险,要加强对这类企业的跟踪监测和精准服务,帮助创业者提升企业经营必需的战略管理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避免出现过多的破产倒闭企业。
   
(摘自《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2018)》p16-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
 

上一篇:省社科院专家建议,黑龙江农业发展应做好“加减乘除”,释放新潜力和新动能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