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导航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4)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社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热点 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董伟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稳”与“保”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我们仍要坚持底线思维,深化疫情防控常态化认识,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防风险、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秩序。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要求。从强调“六稳”到要求“六保”,释放出一系列宏观政策走势变化的强烈信号,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考验,要“稳”字当头,“保”住底线。“稳”是发展的前提,关键是稳住经济基本盘;“保”是发展的目的,关键是保障基本民生。要淡化经济增速指标要求,以政策稳预期,以质量求效益,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一、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综观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尤为重要的是始终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生动实践并深刻诠释了做好疫情防控就是安全发展的理念,为维护我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典范。此次疫情警醒我们应始终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战略考量。由这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安全发展问题。没有安全作保障,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从经济安全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内外关联更加紧密、发展安全融为一体、传统与非传统领域相互交织,风险的倒灌效应、合流效应、叠加效应、联动效应、放大效应更加突出,我们面临的更多是各种风险传导叠加升级形成的复杂风险综合体,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应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战略思维,全面、系统、辩证地认知风险、统筹资源、塑造安全。我省树立和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把安全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好“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关注这场既是“黑天鹅事件”又是“灰犀牛事件”所可能引发的经济危机连锁反应,有效应对和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和重构机遇,始终牢记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抓紧研究推动东北振兴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以区域协同发展对冲各类重大风险影响。

      二、要释放智慧赋能

      应当说,传统基建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载体功能,而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基建”则既是基建,更是产业,是推动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增长点增长极,具有广阔空间。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网上购物、线上办公、云上学习、数字防疫、AI诊断、健康码管理等成为疫情下生活、抗疫、复工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我们应当抢抓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搭上这班快车,实现换道超车,在生产、生活、生态和治理四大维度提升数字化能力,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慧化赋能。

      三、要倒逼改革创新

      全面、辩证看待疫情冲击和影响,以问题、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主动适应竞争环境能力、发展数字经济能力、大众网购市场供给能力,促使行业内重新洗牌、淬火重生和业态联结。疫情倒逼消费升级,也蕴育着巨大的报复性消费、补偿性消费、释放性消费等消费复增空间,引导不同行业企业树立信心,增强预期,主动发现机会,对接市场需求,推动转型发展。比如,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对卫生防疫药品器材、粮食物资保障的需求;适应极端环境的大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和5G基站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及智慧城市建设,对工程施工、软硬固件产品的需求;生产、生活消费升级,对线上办公、远程协助、知识付费、生鲜电商、自助零售配送、品牌快消产品等新服务业的需求;以及企业主体自身生产研发、营销转型的需求。借助疫情对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倒逼作用,引导强化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鼓励存量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市场变化作出技术变革和产业方向再选择,及时介入新经济、新产业,合理融合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生命健康等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全球市场,深化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强供应链。

      四、要加强政策供给

      对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复工复产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重点督办各类扶持政策落实,确保政策措施见效。建立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条件观察机制,参考相关行业复苏指数和先行省区市做法,着力解决抓防疫与抓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兼顾难问题,合理、有序、及时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和恢复营收,有序推进复学,及时恢复社会秩序。强化政策组合,适时合理推出困难群体生活补助、消费券、汽车购买补贴、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规模等刺激消费升级的政策。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抓好为企惠民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重点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程序指导和手续帮办。同时,做好疫情下的非常规政策和国家、地方既有常规政策的紧密衔接。强化公共政策的科学推出、合理退出机制,发挥政策评估职能作用,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倾听政策相对方的利益诉求,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供给。密切政企对接,解决产业供应链和资金缺口问题。以就业优先促就业保用工,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积极推行“共享员工”模式,解决开工与招工的“两难”。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柔性的风险共担机制。加强订单质押,对一些前景好的必需品,可以进行质押融资;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也应加强金融配套贷款。着眼企业保生存促发展,建立企业降成本长效机制,重点降减能源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实好困难企业灵活执行土地出让金分期偿还、涉企税费延期收缴、各种保证金有原则返还等政策,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矛盾。

上一篇:冯向辉:运用法治思维统筹推进“双胜利”
下一篇:最后一页